第176章 赵云被贬
益州,成都
“先生,在今日大朝会上,刘备大肆封赏西线将领魏延、马谡、吴懿、张南、庞德等一干作战有功之臣,不过在右将军赵云身上却发生了异议。”
一黑衣小厮,对着诸葛瑾毕恭毕敬说到,此人是东吴驻成都谍报机构的办事人员,负责将收集的情报汇总给诸葛瑾,让他能更好的施行离间计。
“哦?,细细说来。”
诸葛瑾瞬间来了兴趣,赵云的身份可不一般。
在刘备微末时便相随左右,就算其落魄时也未曾离去,可谓忠心耿耿,先后两次救世子刘禅于危难之中,之后更是在汉中之战勇夺武都、陇西二郡,为季汉能发起陇西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在刘备称王后,遂被拜为右将军、镇西将军、凉州刺史、持节钺督陇西军事,地位仅次于关羽、魏延、诸葛亮,甚至在权利上还大于张飞。
同时,赵云也算是元老派的大佬之一,与糜竺一人主内,一人主外为元老派士人遮风挡雨。
不过随着糜竺倒台,魏延、赵云等人又不在成都,致使元老派士人最近的日子不好过,很多人无端遭到的贬斥,让元老派内部怨声载道。
今日季汉朝堂再起波澜,莫非要对赵云下手了不成?。
“在今日朝会上,南中监察使李严、益州刺史董和、广汉太守张肃等人联合弹劾赵云,言其:
右路军在上邽作战不力,鏖战两月余毫无战果,非但没能牵制上邽的曹军还在城下损兵折将,让车骑将军发起的陇西攻势受挫,致使陇西战局进入最不利的僵持局面。
因此,大王不应该嘉奖右将军赵云,反而要惩罚他,来以示赏罚分明。”
诸葛瑾闻言挑了挑眉,以李严和董和二人为主来弹劾赵云,这是他没想到的,不过转念一想他就找到合理的解释。
现在南中的甘蔗种植、蔗糖的生产、销售等并未对外开放,依旧是由三家(黄家、糜家、董家)负责经营。
不过在前段时间,随着糜竺骤然倒台,三家之一的糜家被抄家没收所有财产,南中的甘蔗份额自然就被让了出来,目前同为元老派的赵府,以及蔗糖发明人的魏府联合管理。
正所谓:自古财帛动人心
作为南中监察使的李严,曾经被魏延锤一榔头,家里穷得都快要饭了,面对如此大的诱惑恐怕很难抵挡得住吧,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和董家达成某种协定,吃下赵府那一部分利益,这很合理吧。
至于魏家那一部分利益,诸葛瑾认为除了刘备估计没人敢动手。
再加上元老派远离中原,想在季汉立足就只能挤压益州士族的生存空间,这极大的侵害了他们的利益,所以在糜竺倒台后他们迅速达成共识,打算将元老派最后一个支柱给推倒。
不过诸葛瑾好奇的是,益州士人这么干,就不怕魏延携大胜之威回来清算么。
其实关于魏延会不会插手,作为始作俑者的董和,他十分清楚魏延是不会插手的。
他和魏延的关系不错,经常在一起讨论治理地方的政策,他能明显的感受到随着季汉统治范围的扩大,魏延不再像之前那样以地域来划分派系,而是以不同的政治诉求来划分。
就拿荆州派来举例,荆州派在季汉政权占据重要非常的地位,有诸葛亮、魏延、伊籍、马良、庞统等名臣大将,在荆州派内部又有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北派、以魏延为核心的荆南派,以及以庞统为核心的矫正派。
倘若按照地域来划分,出身义阳的魏延,马谡、伊籍等应该算荆北派系,而并非如今的荆南派,所以,单纯的以地域来划分派系,是不合理,也是不负责的。
因此,魏延在私下里就同董和说过,不要管他是荆州人,还是益州人,或者是中原人,乃至是异族人士,只要他力主改革,有扫除大汉沉疴积弊的决心,那么他就是我们改革派的好同志。
自然,改革派的敌人也不是某一地域的人,而是顽固守旧,不思进取,不顾天下百姓生死,只在乎自身利益的人,这些人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守旧派。
这也是董和伸手的底气,在政治诉求不变的情况下,派系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斗争,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,毕竟偌大个改革派,总不可能人人都是好好先生吧。
很明显,有关东进谋划董和是那个蒙鼓人。
“简雍、孙乾等人坚决反对,言明:
右路军在整个陇西会战中,战略定位本来就是偏师,主要任务负责牵制渭水防线的五万曹军,使其不敢肆意离开加入陇西正面的战场行动。
而为完成这一任务,右路军就必须保持对上邽的威胁,然而张合在上邽有兵马两万,与右路军兵马相差无几,更别说渭水上游还有钟繇、夏侯霸的存在。
我军处于攻势,曹军却处于守势,而且张合此人又阴险狡诈,时常假意出兵迫使子龙将军来攻,这才致使右路军伤亡过大,此乃不得已而为之,并非作战不力。
而且从会战的经过看,右路军很好的完成了牵制任务,既然如此大王非但不嘉奖子龙将军,反而要听信谗言惩罚于他,这不是让前线的将士们寒心么。”
诸葛瑾听完小厮复述后,十分认同的点点头,陇西会战前或许不知道魏延、法正等人的谋划,但战后综合情报一分析就明白,赵云所领的右路军失败怪不得他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这个魏延不一样请大家收藏:(www.23wxx.cc)这个魏延不一样顶点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