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军越发走上正轨,很多事变得井井有条。
扎营之后,民夫们不用吩咐就散了出去,以扎营地为中心散开,满地寻找可利用的一切物资。
蒲公英根,茅草根,车前草,荠荠菜,某些坚韧的能用来编草鞋的长草,到现在,军中早收够了一千双草鞋,不再收了,可民夫们找草编鞋的习惯已经养成了,依然在找草编鞋。
到现在,军中万人,所有人脚上都有鞋,没一人赤脚。
此相比黄巾刚投降时,是天与地的差别。
民夫营各项物资都缺,唯独草鞋,多有存余。
除长草以外,柴火也是一项重要的物资。
民夫们不需自己生火做饭,干柴对民夫们的用处是夜里能生个火堆,烤火暖和,凑着火堆睡觉也温暖一些。
还有树枝,军中不收草鞋了,收大篓,草鞋好编,大篓难编的多。
篓得大,但也不能太大,得能装下一床被子些许杂物,且篓子得是方的,篓子的枝茬得编在外边。
野外唯一能找到的稳定的编篓材料只有树枝,民夫们扯来树枝,粗的不用,细的枝叶刷下来也不用,只留粗细合适的纸条用来编篓子。
至于过粗过细的枝叶,拿绳子捆起带走。
虽然枝叶是湿的,不是干柴,这不是问题,湿树枝背着走两天,晒也晒干了。
甚至湿树枝还能给烤干。
夜里,采到的湿树枝靠着篝火堆放,一夜时间,篝火的热量就把树枝给烤得干了七八成。
就是靠着这样的方法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,民夫们从身上物资匮乏,到现在人人身上柴捆越来越大。
民夫们四处采集之时,此时不需前后奔走联络的游骑们,则四处散开,各处盯着,以防野外有什么猛虎野兽。
渔营又扛着渔营舟,背着鱼网,拉着车,背着篓子,跟着领路的斥候,去进行捕鱼大业了。
渔营舟数量到了四艘。
鱼网累积到了二十七张。
单从渔营的人数上限来看,鱼网可能够了。
但若是把鱼网作为半营级辅助装备来看,每一百五十人,需配鱼网一张用来山穷水尽时网鱼亦或是用来抓敌将。
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配备鱼网,万人,需近百鱼网,二十七张网,远不够。
渔营最高的收获记录,一夜网了小两千斤鱼。
好运气不常有,这次遇到的,是处沼泽地,水浅不说,鱼肯定也不大。
上次能网小两千斤鱼,那是幸运碰到了乡人挖的池塘。
池塘水域,鱼必然比野外多。
这是因为,一是,与长窄的小河沟相比,池塘水面宽阔,不用像河沟上捕鱼那样,每撒一网,都得往上游走好远。
池塘里网鱼,稍微动下,就能换个新的撒网点,此是效率的不同。
再者,池塘深浅适中,是最适合捕鱼的。
野外,大湖水太深,鱼一惊就深潜下去了,鱼网罩不住深水,捕鱼效率有所折扣;至于浅水沼泽,水又太浅,撒网一拖,满网烂泥。
池塘则大抵水深正好,水深能让网不止拖泥,网撒下去,也能大致触底,游鱼纵是下潜,也逃不过网的笼罩范围。
第三则是,池塘这个生态环境,其本身能生存的鱼就比较多。
河流等水域,河流流速快,所以很多小的水生植物是无法在河流上生长的,比如一些小的藻类。
只见池塘上长满水藻,不见河流上有水藻,就是这样。
水藻,还有别的一些水生植物,不能在河流生长,却能在池塘生长。
因此,对某些草食鱼类来说,池塘里食物更多,池塘的生态环境也就能容纳更多鱼类生存。
再一个,池塘大多数情况下,其食物资源比野外会多一些,因为临近人的居住点,经常会有撞门上的死麻雀,烂柿子,坏南瓜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往门前池塘扔,这就极大丰富了池塘中的鱼类食物,食物充沛,鱼自然就多。
第三,池塘生态系统,鱼类的天敌也少。
因为有人在附近活动,像是白鹭,水鸟等以鱼为食的鸟类,不怎么敢接近池塘的。
河流中的鱼,会受到了水鸟的捕猎,数量会时时消耗。
池塘的鱼不会受到天敌的猎杀,其数量,鱼的数量自然比河流多一点。
综合种种原因,池塘水域,哪怕不人为投入鱼苗,鱼也比野外河流多一些。
由此便可知晓,能遇到池塘的时候,那天鱼获必然会多,遇不到,鱼获就少。
然不管鱼多鱼少,是有其极限的。
依靠捕鱼的确是能多养很多人,可要想只靠捕鱼打猎就解决大军粮草,完全不现实。
一支千人军队扎营于一处,能采集其方圆五里的鱼获,能猎杀方圆五里的野兽。
万人军队扎营一处,能采集的范围,最多也就方圆五里。
千人人手有些不够,万人倒是多了很多人手,倒是能多采集到很多物资。
但方圆五里,物资就那么多一点,人再多,物资总量不会变。
以如今义军的渔获状况看,大概平均算一下,平均每天网到的鱼,大致小千斤左右徘徊。
千斤鱼,能养活千个民夫不被饿死。
但战兵是得吃饱的,千斤鱼,能抵三百战兵口粮而已。
如今,渔队未达到完全规模。
如果渔队全规模,每扎营,把扎营地五里内所有水域尽可能的把渔全部捕捞的话,大概,需渔夫两三百人。
鱼获,顶天三千斤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:(www.23wxx.cc)汉末第一兵法家顶点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